【25.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诗中描绘的送别场景和人物情感。
- 了解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背景及作者李白的生平。
- 学会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情境创设、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送别氛围。
-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增强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深情厚谊,体会友情的珍贵。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
- 难点:体会“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表达的深远意境。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黄鹤楼图片、长江地图、相关诗句配乐)
- 课文录音或教师朗诵音频
- 课文插图、书法作品(如李白的书法风格)
- 学生预习任务单(包括字词注释、朗读练习)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黄鹤楼图片,提问:“你们知道黄鹤楼在哪里吗?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描写在黄鹤楼送别友人的课文,题目是《黄鹤楼送别》。”
- 简要介绍作者李白及其诗歌风格,引出本课主题。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同桌互相检查。
-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如“故人”、“烟花”、“孤帆”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3. 精读品析(20分钟)
- 分段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句分析: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说明送别的地点、时间以及友人去向。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目送友人远去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 设计问题引导思考:
- 为什么诗人要写“烟花三月”?
- “孤帆远影”象征着什么?
- 为什么最后只看到长江水?
4. 情境体验(10分钟)
-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诗人和友人,模拟送别场景。
- 播放轻柔音乐,营造送别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情感。
-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送别”的理解,鼓励表达真实情感。
5. 拓展延伸(5分钟)
- 展示其他送别类古诗(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比较异同。
- 鼓励学生尝试用现代语言改写诗句,增强对古诗的理解与兴趣。
6. 小结与作业(5分钟)
- 回顾本课主要内容,强调友情的重要性。
- 布置作业:
- 背诵课文并默写古诗。
-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经历过的“送别”场景。
- 收集关于黄鹤楼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
25. 黄鹤楼送别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依依惜别,深情厚谊
意境:悠远辽阔,余韵无穷
```
六、教学反思:
本课以情感为主线,结合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走进古诗世界。通过朗读、表演、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感。在今后的教学中,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古诗语言的赏析能力,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