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蔓不枝出自哪里】“不蔓不枝”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这个成语的出处与宋代著名文学家周敦颐有关,出自他的《爱莲说》。下面将对“不蔓不枝”的出处、含义及用法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
“不蔓不枝”最早出现在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原文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是空的,外表笔直,不生枝节。这里的“不蔓不枝”原本是形容莲花的形态,后来引申为文章或说话简洁、不啰嗦、不夸张。
该成语在现代多用于形容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简练,或为人处事干脆利落,不绕弯子。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不蔓不枝 |
| 出处 | 宋代·周敦颐《爱莲说》 |
| 原文句子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 原意 | 形容莲花的茎干笔直,不生枝节,比喻人品正直、不攀附权贵。 |
| 引申义 | 文章或言语简洁明了,不啰嗦;为人处事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 |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评价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精炼,或指人说话直接、不拐弯抹角。 |
| 作者简介 |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北宋哲学家、文学家,理学开山祖师之一。 |
三、结语
“不蔓不枝”虽然最初是描述莲花的自然形态,但随着文化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成为一种审美和道德的象征。在今天,它不仅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评论中,也常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表达,强调简洁与真实的价值。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和演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以上就是【不蔓不枝出自哪里】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