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起而攻之的意思】“群起而攻之”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论语·阳货》:“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后来在《左传》等古籍中也有类似表达。该成语的意思是:许多人一齐起来攻击或指责某一个人或某种行为,形成一种集体反对的态势。
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社会舆论、群体情绪对某人或某事的强烈批评和排斥,有时也带有贬义,表示不公正的集体攻击。在现代语境中,也可以用来形容一种集体行动,比如对某个错误做法进行公开谴责。
一、
“群起而攻之”意指众人联合起来对某一对象进行攻击或批评。其背后往往涉及群体心理、舆论压力、道德评判等因素。虽然这种现象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起到监督和纠正作用,但也可能演变为无理的集体攻击,损害个体权益。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说明 |
成语名称 | 群起而攻之 |
出处 | 《论语·阳货》、《左传》等古籍 |
字面意思 | 多人一起起来攻击或指责 |
引申含义 | 集体批评、舆论攻击、群体反对 |
使用场景 | 描述社会舆论、群体行为、道德批判、网络暴力等 |
负面影响 | 可能导致个体被冤枉、舆论失控、理性缺失 |
正面意义 | 有助于揭露问题、推动改正、维护公共利益 |
常见用法 | “他因言论不当,被网友群起而攻之。” |
注意事项 | 应注意区分正当批评与恶意攻击,避免盲目跟风 |
三、延伸思考
在现代社会中,“群起而攻之”的现象越来越频繁,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往往因为一时的情绪或片面信息,就对他人进行猛烈攻击。这种行为虽然看似正义,但容易造成误伤,甚至引发“网络暴力”。
因此,在面对“群起而攻之”的情况时,我们应保持冷静,理性判断,避免成为盲从的一份子。同时,也要尊重每个人的发言权,倡导文明、理性的交流方式。
结语
“群起而攻之”既是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映,也是一种值得反思的行为模式。理解其内涵,有助于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以上就是【群起而攻之的意思】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