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ppt课件.ppt】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
2. 欣赏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
3. 学习文中描写山水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庠,南朝梁代文学家。他擅长写景抒情,作品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与朱元思书》是其代表作之一,是一篇描绘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散文。
三、文体介绍
《与朱元思书》属于“书”体文,即古代的一种书信体裁。这类文章多用于朋友之间交流思想、表达情感或议论时事,语言较为自由,形式多样。
四、课文朗读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感受文章的节奏和韵律。
五、文本解析
1.
>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 译文:风尘和烟雾都消散了,天空和远山呈现出同样的颜色。乘船顺流而下,任凭船只随水漂流,向东或向西。
- 解析:开篇描绘了清朗的天气和广阔的天地,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为后文的山水描写做铺垫。
2.
>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译文: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里的水路,这里的山水奇异美丽,是天下独一无二的风景。
- 解析:点明了地理位置,并概括了全文的主题——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 第三段:
>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 译文:江水都是青白色,清澈见底,能看到水中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视线毫无阻碍。
- 解析:描写江水的清澈,突出“水”的特点,表现作者对自然的细致观察。
4. 第四段:
>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译文:急流比箭还快,巨浪像飞奔的马一样。
- 解析:用比喻手法,生动地刻画了水流的迅猛,增强画面感。
5. 第五段:
>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 译文:两岸的高山,都生长着耐寒的树木。山势高耸,争相向上,彼此间遥遥相对;它们争着向高处伸展,形成无数的山峰。
- 解析: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赋予山以生命力,展现其壮丽景象。
6. 第六段:
>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 译文:泉水撞击岩石,发出清脆的声音;美丽的鸟儿相互鸣叫,声音和谐悦耳。
- 解析:通过听觉描写,进一步丰富了自然的层次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7. 第七段:
>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 译文:蝉声不断,猿猴的叫声也此起彼伏,从未停歇。
- 解析:通过声音的描写,渲染出山林的生机与活力。
8. 第八段:
>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 译文:那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山峰就会平息心中的欲望;那些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 解析:这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
9. 第九段:
>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 译文: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显得昏暗;稀疏的枝条交错掩映,偶尔能看见阳光。
- 解析:通过光影的变化,进一步渲染山林的幽深与神秘。
六、艺术特色
1. 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文章虽短,但用词精炼,富有诗意。
2. 描写细腻,画面感强:通过对山水、动物、声音等多方面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
3. 情景交融,情感真挚:作者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情感与志趣。
七、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描绘富春江一带的山水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感情。
八、拓展延伸
1.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的理解。
2. 比较《与朱元思书》与《三峡》在描写山水方面的异同。
九、板书设计
```
《与朱元思书》
→ 作者:吴均
→ 文体:书信体
→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特点: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 主题:热爱自然,超脱世俗
```
十、作业布置
1. 背诵全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描述你印象最深的一处自然景观。
结语:
《与朱元思书》不仅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更是一首心灵的诗篇。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情怀,学会欣赏身边的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