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之重返哥廷根】在众多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中,季羡林的名字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无数读者的心灵。他不仅是一位语言学家、翻译家,更是一位深具人文情怀的散文大家。他的文字质朴而深刻,情感真挚,尤其在描写个人经历与回忆时,总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重返哥廷根》便是这样一篇充满深情与哲思的散文。文章以作者亲身经历为背景,讲述了他晚年再次踏上德国哥廷根这片土地时的心境变化与人生感悟。这篇散文不仅是对过去的追忆,更是对生命、文化与归属感的深刻思考。
哥廷根,这座位于德国北部的小城,曾是季羡林求学与生活的重要之地。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在那里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时光。那时的哥廷根,是学术的殿堂,是文化的沃土,也是他心灵的栖息地。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经的校园、街道、图书馆,都已悄然改变,而他本人也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学者。
“重返哥廷根”,看似是一次简单的旅程,实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当他再次站在熟悉的街角,望着那些似曾相识却又陌生的建筑,心中涌起的不只是怀旧之情,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孤独与感慨。他写道:“我仿佛走进了一个梦境,梦里有我的青春,有我的理想,也有我未曾说出口的遗憾。”
在这篇文章中,季羡林没有刻意渲染情绪,而是用平实的语言,将内心的波动娓娓道来。他谈及哥廷根的变化,也谈及自己心境的转变;他回忆过去,也思考未来。他提到老友的离世,提及昔日的师生情谊,也感叹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短暂。
但正是这种淡淡的哀愁与沉思,让整篇文章显得格外真实而动人。它不只是一篇游记式的散文,更像是一封写给过去的信,一封写给自己的信。在字里行间,我们能看到一个学者的谦逊,一个旅人的孤独,以及一个老人对故土的深情。
《重返哥廷根》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季羡林用他的笔触,将个人的经历升华为一种普遍的情感体验。他让我们明白,无论身在何处,故乡始终是心灵的归宿;无论走得多远,记忆都是最珍贵的财富。
这篇文章也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要忘记回望来路,不要忽视那些曾经温暖过我们的地方与人。正如季羡林所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但在这一路上,有些风景,值得我们反复回味,有些地方,值得我们一再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