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翔《散步》课堂实录】在语文教学中,一篇优秀的课文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思维深度。程翔老师执教的《散步》一课,正是这样一次充满人文关怀与语言美感的教学实践。本文将围绕该课堂实录,深入分析其教学设计、课堂互动以及对学生情感与语言能力的培养。
《散步》是莫怀戚的一篇散文,通过一次家庭成员之间的日常散步,展现了亲情的温暖与责任的担当。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细腻,非常适合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与家庭的意义。程翔老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一特点,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情感体验与语言积累的结合。
课堂伊始,程翔老师并未直接进入文本讲解,而是通过一个简单的提问:“你有没有和家人一起散步的经历?”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与回忆。这种从生活出发的教学方式,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让学生更容易进入文本情境。
随后,程翔老师带领学生逐段阅读课文,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并提出疑问。他特别关注学生对“母亲”“儿子”“妻子”等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每个人物在故事中的角色与情感变化。例如,在分析“我”的心理活动时,他问:“你觉得‘我’为什么选择走大路?这反映了什么样的性格?”这样的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在语言赏析环节,程翔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他选取了几个典型的句子,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对比与情感表达。他鼓励学生进行朗读,并通过语气、节奏的变化来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温度。
此外,程翔老师还巧妙地将课堂延伸到现实生活。他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也让他们在思考中反思自己与家人的关系。课堂最后,他布置了一个小作文任务,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与家人散步经历的短文,以此巩固课堂所学。
总的来说,程翔老师的《散步》课堂实录,不仅展示了扎实的教学功底,更体现了他对语文教育的深刻理解。他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表达,让课堂成为情感交流与语言学习的场所。通过这篇课文,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欣赏文学作品,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对家庭、亲情的感知与珍惜。
这场课堂,虽无华丽的课件与复杂的教学手段,却因真挚的情感与细致的引导,成为了语文教学中一道温暖而深刻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