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及知识梳理与练习)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及知识梳理与练习),真的撑不住了,求给个答案吧!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15 07:40:15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及知识梳理与练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收录于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童年时期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片段,展现了他对自由、自然与童年的怀念之情。

一、课文内容梳理

1.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以犀利的笔锋揭露社会黑暗,批判旧文化,代表作有《呐喊》《彷徨》《阿Q正传》等。

2. 文章结构

文章分为两个主要部分:

- 第一部分:百草园

描述了作者童年时在百草园中的生活,充满童趣与自然之美。这里是他玩耍、探索、想象的乐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好奇。

- 第二部分:三味书屋

转入私塾学习阶段,表现了封建教育的压抑与束缚。虽然老师严厉,但作者仍能从中找到乐趣,如听讲、画画、偷看小说等。

3.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对比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以及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童年记忆的深情回顾。

二、重点词语积累

| 词语 | 解释 |

|------|------|

| 皂荚树 | 一种常见的乔木,树皮粗糙,果实可入药。 |

| 桑葚 | 桑树的果实,味甜,可食用。 |

| 蜈蚣 | 一种多足节肢动物,常在潮湿处活动。 |

| 何首乌 | 一种中药材,根部呈块状,传说能使人长寿。 |

| 人形的结核 | 指何首乌的根部形状像人形,民间有传说。 |

| 三味书屋 | 鲁迅小时候读书的私塾名称,“三味”指经、史、子三类书籍。 |

三、语言特色分析

1. 描写生动,细节丰富

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这些句子运用了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画面感极强。

2. 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

鲁迅的语言平实却耐人寻味,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然的声音写得生动有趣。

3. 情感真挚,含蓄深刻

文章虽未直接批判封建教育,但通过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流露出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不满与反思。

四、阅读理解练习

1. 填空题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__________。

(2)文章描写了作者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处地方的生活经历。

(3)“三味书屋”指的是__________。

2. 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是百草园的特点?

A. 自然景色优美

B. 充满童趣

C. 教育氛围浓厚

D. 是作者的乐园

(2)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态度是:

A. 十分喜爱

B. 极度反感

C. 既有无奈也有怀念

D. 完全否定

3. 简答题

(1)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提到“我”已经离开百草园多年?

(2)你认为“三味书屋”的教育方式有哪些不足之处?

五、拓展延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是对个人童年生活的回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教育现状。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思考:

- 现代教育是否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发展?

- 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平衡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六、总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充满温情与哲思的散文,它不仅记录了鲁迅的童年记忆,也引发了人们对教育、成长和人生意义的深思。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不仅能提高语文素养,还能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美好时光。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