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出塞》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边塞诗,以其雄浑的气势、深沉的情感和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而广为流传。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边疆将士的英勇形象,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一、原文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翻译
译文:
秦代的明月,汉代的关隘,依旧照耀着这片土地;
远征的战士们历经万里征战,却未能归来。
只要还有像李广那样的名将镇守边关,
就不会让外敌的铁骑越过阴山防线。
三、注释
-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是“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意指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不断,明月照耀着边塞的岁月。
- 万里长征:形容戍边将士长途跋涉、艰苦征战。
- 人未还:指战士们无法返回家乡,多指战死或长期戍边。
- 龙城飞将:指的是西汉名将李广,因其英勇善战、屡建奇功,被称作“飞将军”。
- 不教胡马度阴山:意思是不让外族骑兵越过阴山,保卫边疆安宁。
四、赏析
《出塞》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边塞的苍凉景象,同时寄托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仰慕和对和平的渴望。全诗情感深沉,意境开阔,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富有现实的关怀。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通过时间的跨越,将读者带入一个悠久而悲壮的历史场景中,暗示边塞战争自古有之,从未停息。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则直接点出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牺牲,令人感慨万分。
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是诗人对英雄的呼唤与对和平的期盼。李广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将领,象征着忠诚与勇敢,诗人借其形象表达对国家强盛、边防稳固的希望。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实的反思,充分体现了王昌龄边塞诗的独特风格与深厚情感。
五、总结
《出塞》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的边塞诗。它不仅描绘了边塞风光与战争的惨烈,更寄托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首诗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成为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