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趣味(高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文学的趣味”这一概念,掌握文学作品中趣味性的表现形式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感受文学语言的魅力,提升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与感悟,增强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文学的趣味”在作品中的体现方式及其意义。
-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字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思想,提升其文学感知力。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读过哪些让你觉得有趣、有味道的文学作品?为什么它们吸引你?”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引出课题——“文学的趣味”,并简要介绍本课将围绕“趣味”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二)文本研读(20分钟)
选取一篇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散文或小说片段(如朱自清《背影》、汪曾祺《端午的鸭蛋》等),引导学生进行精读。
1. 整体感知:请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基调。
2. 问题探究:
- 文章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让你感到有趣?
- 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情感的?
- 这种“趣味”对读者有什么影响?
(三)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 文学中的“趣味”是否只体现在幽默或轻松的内容中?
- 在严肃题材的作品中,是否有“趣味”的存在?举例说明。
- 你认为“趣味”在文学中起到什么作用?
(四)课堂展示与交流(10分钟)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适时点评,并引导学生思考“趣味”与“深度”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文学的趣味”不仅是语言的生动,更是情感的细腻表达。鼓励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关注作品的“味道”,体会作者的心思与情感。
四、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最近读到的一篇让你觉得“有趣”的文章,并说明理由。
2. 选择一篇你喜欢的文学作品,尝试分析其中的“趣味”所在。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文本细读与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入体会文学的趣味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可进一步拓展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趣味”在文学中的多样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