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一家亲第1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小学道德与)】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中华民族一家亲”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围绕“民族团结”的主题展开,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了解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知道56个民族的基本情况。
- 知道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分享,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各民族文化的良好情感。
- 树立“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思想观念,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了解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知道各民族的名称及部分民族文化。
- 难点: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 多媒体课件(包含民族图片、歌曲、视频等)。
- 各民族服饰、节日习俗的相关资料。
- 学生分组卡片、任务卡等。
2. 学生准备:
- 提前了解自己家乡的民族构成或身边是否有少数民族同学。
- 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有趣故事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爱我中华》的音乐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民族团结的氛围。
提问:“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吗?你知道哪些民族?”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中华民族一家亲》。
2. 新知讲解(15分钟)
- 教师展示中国地图,指出56个民族的分布情况。
- 介绍几个主要民族的基本信息,如汉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
- 播放简短视频或图片展示各民族的服饰、饮食、节日等文化特色。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一家’?”
3. 小组探究(15分钟)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民族进行研究,完成以下任务:
- 该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
- 该民族的传统节日或习俗。
- 该民族的文化特色(如舞蹈、服饰、语言等)。
各组派代表汇报研究成果,教师适时补充和总结。
4. 情感升华(10分钟)
教师讲述“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如援藏干部、民族团结模范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
- 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
- 如何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和朋友?
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关爱他人,维护团结。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
-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 布置课后作业:画一幅“我心中的民族一家亲”图画,或写一篇小短文表达对民族团结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
中华民族一家亲
——56个民族共同组成大家庭
民族团结是我们的责任
尊重差异,和谐共处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但在实际教学中,应进一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践行民族团结理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八、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