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全诗赏析】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内容贴近生活。在众多作品中,《放言五首》是一组具有深刻哲理意味的诗作,尤其是其中的第三首,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成为后人传诵的经典。
《放言五首(其三)》全文如下:
>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在讲述辨别真假、考验人才的道理,实际上却蕴含着对人生、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首联“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诗人开篇即点明主题:面对疑惑,不必依赖占卜之术,而应以时间来检验真相。这里,“钻龟”和“祝蓍”都是古代占卜的方法,诗人用这些象征性的词汇,表达了他对虚妄迷信的否定态度,强调理性判断的重要性。
颔联“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思想。诗人用“试玉”和“辨材”作为比喻,说明真正的品质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考验才能显现。玉器必须经过火炼才能显其真色,人才也需要经过岁月的沉淀才能见其本心。这种观点体现了白居易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一贯主张的“知人知面不知心”的处世哲学。
颈联“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诗人举出两个历史人物的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周公是周朝的贤相,他在成王年幼时辅政,但当时曾被流言所惑,被人怀疑有篡位之心;而王莽则是西汉末年的权臣,在尚未篡位之前表现得非常谦恭仁厚,但后来却篡夺了皇位。这两个例子说明,一个人的真伪往往不是一时之间能够看清的,必须结合其一生的行为来判断。
尾联“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对前文的总结和升华。诗人设想,如果这两个人在关键时刻就去世了,那么他们的真实面目是否还能被世人知晓呢?这个问题发人深省,揭示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人性的多面性。
总的来说,《放言五首(其三)》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诗作,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对人性的洞察,也寄托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通过历史典故与生活经验的结合,白居易传达出一种冷静、理性而又不失温情的人生态度,值得后人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