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咬文嚼字”这一词语常常被用来形容对文字的细致推敲与深入理解。然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咬文嚼字”的课堂,会发现它远不止是字面意思那么简单。它是一种思维训练的方式,也是一种语言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本文将围绕“咬文嚼字”这一教学主题,结合一节获得市级教学设计一等奖的优秀课例,探讨其教学价值与实施策略。
这节获奖课的设计以《咬文嚼字》为题,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关注语言的细微之处,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思想。教师通过精心选取的经典文本,如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原文、古诗词中的典型例子,以及现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现象,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学习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未简单地讲解字词含义,而是通过设问、讨论、对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分析“你这”与“你是”语义差异时,学生不仅理解了句式变化带来的语气不同,更体会到汉语表达中“言外之意”的魅力。这种由表及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了思辨能力。
此外,该教学设计还注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交流与展示。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该课例在教学评价方面也颇具特色。教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关注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重视他们在思维深度和语言运用方面的表现。通过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总之,“咬文嚼字”不仅是对语言的精细处理,更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这节荣获市一等奖的教学设计,正是以“咬文嚼字”为核心理念,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实践,实现了语文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它不仅为同行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也为语文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