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了解《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盾及其创作背景。
- 掌握文章的结构特点,理解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 学会分析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历史与文化背景,深入理解中国桥梁艺术的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豪感。
- 培养学生关注身边文化遗产的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文章结构,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体会作者对祖国传统建筑的赞美之情。
- 难点:分析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分类、比较等),并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如赵州桥、卢沟桥等)、课文朗读音频。
-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中国古桥的历史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与初读感知
1. 情境导入
展示几幅中国著名石拱桥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桥有什么共同点?它们在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激发学生兴趣。
2. 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茅盾的生平及文学成就,强调其作为现代作家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3. 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回答问题:“文章主要介绍了哪些石拱桥?作者是如何评价它们的?”
第二课时:精读分析
1. 结构梳理
引导学生划分文章段落,明确每段的主要内容,总结文章结构(总—分—总)。
2. 语言赏析
选取文中典型语句进行分析,如“赵州桥是隋朝建造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3. 说明方法分析
结合具体例子,讲解文章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如举例说明、数字说明、比较说明等。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
1.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为什么说中国石拱桥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鼓励学生结合历史、科技、文化等方面进行思考。
2. 联系现实
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我们应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建筑?
3. 写作训练
布置小作文题目:“我眼中的中国石拱桥”,要求运用本文中学到的说明方法进行写作。
五、板书设计:
```
《中国石拱桥》
——茅盾
一、结构:总—分—总
二、说明方法:举例、分类、数字、比较
三、语言特点:准确、简洁、生动
四、思想感情:赞美、自豪、传承
```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小作文《我眼中的中国石拱桥》。
2. 查找一种中国古桥的资料,写一篇简短的介绍。
3. 复习课文,整理说明文写作要点。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增强了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进一步结合实地考察或多媒体资源,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与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