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名称:
《小猫种鱼》
二、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故事理解“种鱼”的荒谬性,初步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2. 语言目标:能复述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索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 故事图片或PPT(《小猫种鱼》)
- 小鱼玩具若干
- 水盆、泥土、种子等实物材料
- 画纸和彩笔
四、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小猫种鱼的图片,提问:“你们见过小猫种鱼吗?你觉得小猫能种出鱼来吗?”引导幼儿自由发言,激发兴趣。
2. 讲述故事(10分钟)
教师生动地讲述《小猫种鱼》的故事,边讲边展示相应的图片。在讲述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如:“小猫为什么种鱼?”“它有没有种出鱼?”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3. 讨论与思考(10分钟)
- 提问:“小猫为什么要种鱼?”
引导幼儿说出小猫可能以为鱼像种子一样可以种出来。
- 提问:“鱼能种出来吗?为什么?”
引导幼儿认识到鱼是动物,不能像植物一样种植。
4. 实践操作(15分钟)
- 教师出示种子、泥土、水盆等材料,引导幼儿观察并尝试“种植物”。
- 幼儿分组进行种植活动,教师指导操作,鼓励他们用语言描述自己的行为。
5. 延伸活动(5分钟)
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家里的植物,说说它们是怎么长大的,并记录下来。
五、活动评价:
-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与语言表达情况。
- 通过提问了解幼儿对“种鱼”这一概念的理解程度。
- 评估幼儿在实践操作中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活动延伸建议:
- 在科学角投放相关图书,供幼儿自主阅读。
- 开展“我爱植物”主题墙,展示幼儿的绘画作品和种植日记。
- 组织一次户外观察活动,让幼儿实地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有趣的故事引发幼儿的思考,结合实际操作加深了他们对植物生长的认识。今后可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如动植物的区别、生命的多样性等,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