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游褒禅山记》原文、注释及翻译

2025-06-13 18:35:59

问题描述:

《游褒禅山记》原文、注释及翻译,这个怎么解决啊?求快回!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6-13 18:35:59

北宋时期,王安石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哲思,创作了这篇《游褒禅山记》,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本文将从原文、注释以及翻译三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解读。

原文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注释

1. 褒禅山:即今安徽含山县北的褒禅山。

2. 记游者甚众:指游览过的人很多。

3. 火且尽:火把即将燃尽。

4. 夫夷以近:平坦而且靠近的地方。

5. 幽暗昏惑:幽深昏暗,使人迷惑。

6. 无物以相之:没有外物帮助。

翻译

山脚下平坦开阔,有一股泉水从旁边流出,来这里游览的人很多,这就是所谓的前洞。沿着山路往上走五六里,有一个洞穴幽深深远,进入后感到特别寒冷,询问它的深度,那些喜欢探险的人也无法走到尽头,这被称为后洞。我和四位同伴手持火把进入洞内,越往深处走,前进就越困难,但看到的景象却更加奇妙。有人因疲惫想退出去,说:“如果不出来,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我们便一起出来了。我所到达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探险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左右,前来并留下记录的人已经很少了。大概再往深处走的话,能够到达的人就更少了。当时,我的体力还能支持继续前行,火把也还能照明。等我们出来之后,有人责备那个想要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们出来,没能尽情享受这次游览的乐趣。

因此我对这件事有所感慨:古代的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常常有所收获,因为他们思考问题深入并且无所不包。平坦而且靠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危险并且遥远的地方,到达的人少。世上奇妙、雄伟、奇异的景观,常常出现在危险和遥远的地方,而人们很少能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无法到达的。有了志向,却不跟随到底,力量不足的人也不能到达。有志向又有力量,并且不随波逐流懈怠,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惑的地方却没有足够的工具帮助,也不能到达。然而,如果力量足够到达目的地,对于别人来说可能受到嘲笑,在自己看来却是遗憾;尽了自己的努力却未能到达,就可以无怨无悔了,谁能讥笑呢?这是我这次旅行的收获。

通过这篇散文,王安石不仅描述了一次登山探洞的经历,更借此表达了人生哲理:成功需要志向、力量和坚持,同时也强调了个人主观努力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