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
在当今社会中,孩子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同时也面临一些社交和情感上的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分享的意义,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不仅有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认识到分享的重要性;
- 学会如何与他人分享物品和想法;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 利用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
-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明白分享可以带来快乐,并学会具体的做法。
难点:引导学生克服自私心理,在实际生活中做到真正的分享。
教学准备:
教师需要准备好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以及一些简单的道具用于课堂活动。同时也要提前布置好教室环境,确保有足够的空间供学生们进行互动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小朋友之间友好相处的小故事短片,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并自然过渡到今天的主题——“分享”。
二、讲授新知(约20分钟)
1. 分享的概念及重要性讲解
-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有一块特别好吃的糖果,你会愿意分给你的朋友吗?”然后总结出分享的好处,比如增进友谊、获得成就感等。
2. 实例分析
- 展示几张不同情境下的图片,如同学间互相借文具、家人一起享用美食等,让学生观察这些行为是否属于分享,并讨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三、实践操作(约15分钟)
1. 小组讨论
- 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讨论,例如“你曾经做过哪些让你觉得开心的事情?”,鼓励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
2. 角色扮演
- 设定几个模拟场景,比如一个小朋友带了新买的玩具来学校,该如何邀请其他同学一起玩;或者当看到有人落单时该怎样主动接近他们等。让志愿者上台表演,其他人给予评价反馈。
四、总结回顾(约5分钟)
教师带领全体同学复述今天所学的内容要点,并强调继续保持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人事物。
五、作业布置
回家后尝试找机会去做一件让自己感到满足又能给别人带来好处的事儿,第二天上课时与其他同学分享成果。
板书设计:
15《分享真快乐》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
- 分享的概念及重要性
- 实例分析
- 小组讨论
- 角色扮演
- 总结回顾
注意事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每位学生的自尊心和个人隐私,避免强迫那些不愿意参与的学生。此外,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奖励机制来激励表现突出的同学,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