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绝如缕的意思及成语解释】“不绝如缕”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声音、气息、联系等极其微弱但仍然持续不断的状态。这个成语在文学、日常表达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描写情感、状态或事物的延续性时非常贴切。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不绝如缕 |
拼音 | bù jué rú lǚ |
出处 | 《汉书·高帝纪》:“今诸侯王虽有子弟,其封地狭小,不能自立,故皆仰给于京师,若丝缕之不绝。” |
释义 | 形容声音、气息、联系等极其微弱但仍在持续,不中断。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声音、气息、感情、联系等细微而持续的存在。 |
近义词 | 若断若续、余音袅袅、绵延不绝 |
反义词 | 截然不同、戛然而止、断断续续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音乐演奏 | 演奏者的声音不绝如缕,仿佛能穿透人心。 |
情感表达 | 他对她的思念始终不绝如缕,从未减弱。 |
历史传承 | 中华文明的发展不绝如缕,历经千年而不衰。 |
自然现象 | 山间的小溪不绝如缕,清澈见底。 |
三、成语来源与演变
“不绝如缕”最早出自《汉书》,原意是形容国家财政或资源的依赖关系,如同丝线一般细弱但不断。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声音、气息或情感的持续状态,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在现代汉语中,“不绝如缕”常用来形容一种看似脆弱却顽强存在的状态,比如爱情、信仰、文化传统等,都可能被形容为“不绝如缕”。
四、注意事项
- “不绝如缕”强调的是“细弱但不断”,不能用于形容强度大、连续不断的状况。
- 在写作中使用时,需注意上下文语境,避免误用。
- 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口语中较少使用。
五、总结
“不绝如缕”是一个富有诗意和哲理的成语,形象地表达了某种微弱但坚韧不拔的存在状态。它既可以用于自然景象,也可以用于情感、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具有较强的表达力和感染力。掌握这一成语的含义与用法,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以上就是【不绝如缕的意思及成语解释】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