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马说公开课一等奖教学教案】一、教材分析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寓言性议论文,选自《昌黎先生集》。文章通过“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揭示了人才与识才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与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满。本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篇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经典文本。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 理解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
- 能够准确翻译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诵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 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提升文言语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激发学生珍惜才华、追求自我价值的意识;
- 引导学生思考人才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理解文章寓意;
- 难点: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体会“千里马”与“伯乐”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方法
- 情境导入法: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引入“千里马”的概念;
- 诵读法:通过朗读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美;
-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人才与机遇”展开讨论;
- 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PPT、音频等手段增强课堂感染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展示“千里马”的图片,提问:“你认为什么是千里马?”
2. 引出韩愈的《马说》,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停顿;
2.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 提问: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文本研读(20分钟)
1. 字词讲解:
- “骈死于槽枥之间”、“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等句中的关键词解释;
- “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等句的翻译与理解。
2. 段落分析:
- 介绍“千里马”的遭遇,引出“伯乐”的重要性;
- 揭示“食马者”的无知与荒谬;
- 第三段:总结观点,表达作者的愤懑与希望。
3. 小组讨论:
- 为什么“千里马”常被埋没?
- “伯乐”在文中象征什么?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结合现实,谈一谈“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2. 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如“你是否曾觉得自己像‘千里马’?”“你是否遇到过‘伯乐’?”
(五)总结升华(5分钟)
1. 回顾文章主题:人才需要被发现,也需要努力争取机会;
2. 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勇敢展示自我价值;
3.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人才与机遇”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
马 说
——韩愈
千里马 → 伯乐
(才华)(识才者)
怀才不遇 → 不被重视
(愤懑)(渴望被赏识)
人才需被发现,更需自我努力!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文言文的积累与思维训练,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同时,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自身发展,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八、教学资源
- 课文原文及注释
- 多媒体课件
-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 优秀教学视频片段
备注:本教案为原创内容,适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可根据实际学情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