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为切实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有效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该制度旨在构建科学、系统、持续的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机制,确保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稳定运行。
一、制度目的
通过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分级控制及隐患排查治理流程,实现对各类风险的动态监控和有效管控,推动安全管理从事后应对向事前预防转变,全面提升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部门、生产车间、办公区域及相关业务活动,涵盖生产、设备、人员、环境、管理等多个方面,确保覆盖全面、不留死角。
三、职责分工
1. 主要负责人:负责组织制定并落实本制度,保障资源投入,监督执行情况,对安全生产负总责。
2. 安全管理部门:负责日常风险识别与评估工作,组织隐患排查,跟踪整改落实,定期分析总结。
3. 各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配合开展风险识别、隐患排查与整改工作,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4. 员工:积极参与风险辨识与隐患报告,遵守各项安全操作规程,主动参与安全培训与演练。
四、风险识别与评估
1. 各部门应定期开展安全风险识别,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梳理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2. 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危害程度和发生可能性,按风险等级进行分类管理。
3. 风险等级分为低风险、一般风险、较大风险和重大风险四个级别,不同等级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五、风险分级管控
1. 低风险:由基层管理人员负责日常监控,确保无异常情况。
2. 一般风险:由部门负责人牵头制定控制措施,并定期检查落实情况。
3. 较大风险:需制定专项管控方案,明确责任人,实施重点监控。
4. 重大风险:必须制定应急预案,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并纳入重点监管范围。
六、隐患排查与治理
1. 建立隐患排查机制,实行日常检查、专项检查和季节性检查相结合的方式。
2. 对排查发现的隐患,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制定整改计划并限期完成。
3. 隐患治理过程中,应建立台账,记录隐患内容、整改措施、责任人和完成时间,确保闭环管理。
4. 对重复出现或未及时整改的隐患,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并纳入绩效考核。
七、培训与教育
1. 定期组织员工开展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
2. 对新入职员工、转岗员工进行岗前安全教育,确保其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
3. 结合实际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增强员工对风险和隐患的防范意识。
八、监督与考核
1. 安全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 将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各部门及个人的绩效考核,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3. 对于因管理不力导致事故发生的,将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九、附则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公司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各相关部门应结合自身实际,细化实施方案,确保制度落地见效,真正发挥安全管理的基础性作用。
结语:
安全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是保障安全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强化制度建设,落实责任分工,才能构建起坚实的安全防线,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