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书】一、工程概况
本设计书适用于某建筑工程中C30等级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该工程为多层住宅楼,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混凝土主要用于梁、板、柱等主要承重构件。根据设计要求及施工条件,需对C30混凝土进行合理的配合比设计,以确保其强度、耐久性及工作性能满足规范和实际使用需求。
二、设计依据
1.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4. 工程图纸及相关技术文件
5. 现场材料供应情况及试验数据
三、原材料选用
1. 水泥:采用P·O 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符合国家标准,初凝时间不小于45分钟,终凝时间不大于390分钟,强度等级符合要求。
2. 骨料:
- 粗骨料:5~25mm连续级配碎石,压碎值≤12%,含泥量≤1%,针片状颗粒含量≤15%。
- 细骨料:中砂,细度模数2.3~3.0,含泥量≤3%,云母含量≤1%。
3. 水:采用饮用水,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2006)。
4. 外加剂:选用高效减水剂,掺量为胶凝材料总量的1.5%~2.0%,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和流动性。
5. 掺合料:粉煤灰,掺量为胶凝材料总量的10%~15%,用于改善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及耐久性。
四、配合比设计方法
根据JGJ55-2011规定,采用试配法进行配合比设计,具体步骤如下:
1. 确定水胶比:根据设计强度C30,参考经验公式计算初步水胶比。
计算公式:
$$
W/B = \frac{f_{cu,0} + 8.0}{f_{ce} + 8.0}
$$
其中:
- $ f_{cu,0} $ 为混凝土设计强度(C30)
- $ f_{ce} $ 为水泥28天抗压强度实测值(取45MPa)
代入得:
$$
W/B = \frac{30 + 8}{45 + 8} = \frac{38}{53} ≈ 0.716
$$
考虑到施工条件及耐久性要求,最终确定水胶比为0.42。
2. 确定单位用水量:根据粗骨料种类、粒径及坍落度要求,初步选定单位用水量为190kg/m³。
3. 计算胶凝材料用量:
根据水胶比公式:
$$
B = \frac{W}{W/B} = \frac{190}{0.42} ≈ 452\ kg/m^3
$$
其中,水泥用量为407kg/m³,粉煤灰用量为45kg/m³。
4. 确定砂率:根据骨料级配及混凝土工作性要求,初步设定砂率为38%。
5. 计算粗、细骨料用量:
假设混凝土体积为1m³,扣除胶凝材料与水的体积后,剩余体积为粗、细骨料体积之和。通过调整砂率,最终确定粗骨料用量为1200kg/m³,细骨料用量为650kg/m³。
五、配合比参数汇总
| 材料名称 | 单位用量(kg/m³) | 备注 |
|----------|------------------|------|
| 水泥 | 407| P·O 42.5 |
| 粉煤灰 | 45 | Ⅱ级粉煤灰 |
| 砂 | 650| 中砂 |
| 碎石 | 1200 | 5~25mm连续级配 |
| 水 | 190| 自来水 |
| 减水剂 | 7.2| 高效减水剂 |
六、混凝土性能预测
1. 坍落度:设计坍落度为120±30mm,经试验调整后可满足施工要求。
2. 28天抗压强度:预计达到35MPa以上,满足C30设计要求。
3. 耐久性:通过掺加粉煤灰及减水剂,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增强抗渗、抗冻性能。
七、施工建议
1. 施工前应进行试拌,调整配合比至最佳状态。
2. 控制搅拌时间不少于2分钟,确保材料均匀混合。
3. 浇筑过程中应分层振捣,避免漏振或过振。
4. 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养护,保持湿润环境,防止裂缝产生。
5. 每班次应进行坍落度及强度检测,确保质量可控。
八、结语
本配合比设计充分考虑了C30混凝土的强度、工作性及耐久性要求,结合现场材料特性及施工条件,制定了合理的配合比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并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以确保工程质量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