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史记晁错传文言文及翻译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史记晁错传文言文及翻译,有没有人理我啊?急死个人!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1 13:00:06

史记晁错传文言文及翻译】《史记·晁错传》是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人物传记,主要记载了西汉初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晁错的生平事迹。晁错以“削藩”政策闻名,虽最终因政治理想与现实冲突而遭诛杀,但其对汉朝中央集权的强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原文(节选)

> 晁错者,颍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之术,以文学为太常博士。上书言便宜事,数召见,言多采纳。后为太子家令,甚得太子信任。太子曰:“吾闻之,当世之务,莫急于安边;而安边之术,莫先于修备。今匈奴侵暴,百姓流离,而官府不加恤,非所以安边也。”错曰:“臣闻治国之道,务在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而为之除害。今边地多空,而民不耕,皆因兵役之苦,故田荒而民困。宜募民徙边,赐爵位,使自耕自守,然后可安。”

> 后景帝即位,以错为御史大夫,专议削藩之事。错数上书言诸侯王之过,欲削其地。吴王濞素骄,闻之,遂与楚、赵等七国反,称“清君侧”,举兵西向。景帝问计于错,错曰:“吴王有逆心,不可赦。臣请发兵击之,必胜。”景帝犹豫未决,而窦婴、袁盎劝帝诛错以谢诸侯。遂收错,斩于东市,时年四十六。

二、白话翻译

晁错,是颍川郡人。他学习的是申不害和商鞅的法家学说,凭借文章才华担任太常博士。他多次上书陈述国家事务的利弊,皇帝多次召见他,他的建议大多被采纳。后来他担任太子的家令,深受太子的信任。太子曾说:“我听说,当今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安定边疆;而安定边疆的方法,首先要从加强防御做起。现在匈奴不断侵犯边境,百姓流离失所,而官府却不加救济,这显然不是安定边疆的办法。”晁错回答说:“我听说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安抚百姓。安抚百姓的关键在于了解他们的疾苦,并加以解决。如今边地土地荒废,百姓无法耕种,都是因为兵役繁重,所以田地荒芜,百姓困苦。应该招募百姓迁移到边地,给予爵位,让他们自己耕种防守,这样才能真正安定边疆。”

后来汉景帝即位,任命晁错为御史大夫,专门负责讨论削减诸侯王封地的问题。晁错多次上书指出诸侯王的过错,主张削减他们的领地。吴王刘濞一向骄横,得知消息后,便联合楚、赵等七个诸侯国起兵造反,打着“清除君侧奸臣”的旗号,向西进兵。景帝向晁错询问对策,晁错说:“吴王怀有叛逆之心,不能宽恕。我请求出兵讨伐,一定能够取胜。”景帝犹豫不决,而窦婴和袁盎劝说景帝诛杀晁错以向诸侯示好。于是景帝下令逮捕晁错,在东市处死,当时晁错年仅四十六岁。

三、历史评价

晁错虽以“削藩”著称,但他并非一味激进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针对边防、赋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措施,试图通过制度调整来加强中央集权。然而,由于触动了诸侯的利益,最终被朝廷内部的保守势力所排挤,导致悲剧结局。

他的遭遇反映了汉初中央与地方权力之间的激烈斗争,也揭示了政治改革过程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尽管晁错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他对汉朝政治体制的深远影响不容忽视。

四、结语

《史记·晁错传》不仅记录了一位政治家的生平,更是一部反映汉初政治风云的重要文献。晁错的忠诚与坚持,以及他在改革道路上的艰难探索,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改革者,往往要面对巨大的阻力与牺牲。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