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阅读附答案】《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的一篇著名篇章,主要描绘了长江三峡地区的自然风光与地理特征。文章以简练的语言、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三峡山势险峻、江水湍急、四季景色各异的壮丽景象,是我国古代山水散文中的经典之作。
在语文教学中,《三峡》常作为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典型文本,用于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以下是一份针对《三峡》的阅读理解题及参考答案,供学生复习和教师备课使用。
一、基础知识题
1. 《三峡》的作者是谁?
答: 郦道元。
2. 《三峡》出自哪部著作?
答: 《水经注》。
3. 文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答: 在三峡七百里的范围内。
4.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 对偶和夸张。
5. 文中“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说明了什么?
答: 夏天江水上涨,淹没丘陵,船只无法通行。
二、内容理解题
1. 文章开头提到“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这说明了三峡地区什么样的地理特点?
答: 两岸山峦相连,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显示出地形的险峻和连续性。
2. 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表现三峡四季景色变化的?
答: 通过不同季节的江水状态、山势变化以及自然现象(如猿鸣)来体现四季的不同风貌。
3. 文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 这句话强调了三峡江水的迅疾,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赶不上江水的速度,突出了三峡水流之快。
4. 作者写三峡的景色,除了描写自然景观外,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 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伟力的敬畏。
三、拓展思考题
1.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句诗的理解。
答: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意思是:在巴东的三峡中,巫峡最长,听到猿猴的叫声,让人不禁泪湿衣襟。这不仅表现出三峡的幽深与凄凉,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切感受。
2. 如果让你用现代汉语改写《三峡》这篇文章,你会如何处理其中的文言词汇?
答: 可以将“重岩叠嶂”改为“重重叠叠的山峰”,“素湍绿潭”改为“白色的急流和碧绿的深潭”,使语言更通俗易懂,同时保留原文的意境和美感。
四、写作训练题
请以“我眼中的三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结合课文内容和个人感受,表达你对三峡的认识和情感。
参考范文:
我眼中的三峡,是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那里群山巍峨,江水奔腾,四季景色各异,令人陶醉。读了《三峡》这篇文章后,我对这片土地更加向往。无论是春天的桃花盛开,还是夏天的江水汹涌,都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我希望有一天能亲自踏上这片土地,亲眼见证那里的壮美风光。
结语:
《三峡》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更是一幅展现中国山水之美的画卷。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不仅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