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全文、注释及译文】《中庸》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原为《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后被南宋理学家朱熹单独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中庸》强调“中和之道”,主张在行为与思想上保持适度、平衡,追求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一、《中庸》全文
(以下为《中庸》原文节选)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第二章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三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四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五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第六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七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八章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第九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第十章
子曰:“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同乎者,异乎者,不可得而见也。’”
(由于篇幅限制,此处仅展示部分章节内容,完整版请参考《中庸》全篇)
二、注释
1. 天命之谓性:上天赋予人的本质,即人性。
2. 率性之谓道:遵循本性而行,就是道。
3. 修道之谓教:通过修养来实践道,就是教育。
4. 中:指内心平和、不偏不倚的状态。
5. 和:指外在行为符合规范、和谐统一。
6. 慎其独:即使在无人看见、无人听见的时候,也要谨慎自律。
7. 时中:随时保持中庸之道,不偏不倚。
8. 反中庸:违背中庸之道的行为。
9.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聪明的人容易过度,愚钝的人则达不到。
10. 择乎中庸:选择中庸之道,不走极端。
三、译文
第一章
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叫做“性”,遵循这种本性而行动叫做“道”,按照道去修养自己叫做“教”。道是片刻都不能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因此,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小心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心怀敬畏。最隐秘的地方最容易显现,最细微的事情最能体现人的品行,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也会格外谨慎。
第二章
喜悦、愤怒、悲哀、快乐等情绪尚未表现出来时,叫做“中”;当这些情绪表达出来并符合节度,就叫做“和”。中是天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达到中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也会自然生长。
第三章
孔子说:“君子能够做到中庸,小人却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能做到中庸,是因为他时刻保持中正;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他们毫无顾忌、肆意妄为。
第四章
孔子说:“中庸之道真是至高无上的啊!人们很少能够长久地坚持它。”
第五章
孔子说:“道之所以不能实行,我知道原因了:聪明的人往往太过分,愚笨的人又达不到。道之所以不能明白,我也知道原因了:贤能的人过于自信,不贤的人则无法理解。”
第六章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却被人驱赶进陷阱,自己却不知道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却在选择中庸之道时,连一个月都无法坚持。”
第七章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能够选择中庸之道,一旦得到了一点善行,就会牢牢铭记于心,从不丢失。”
第八章
孔子说:“我有什么知识呢?其实我是无知的。当一个粗俗的人向我提问时,我心中一片空白。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进行探讨,尽力穷尽它的道理。”
第九章
孔子说:“舜真是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提问,善于听取浅近的话语,隐藏别人的过错,赞扬别人的善行,掌握事物的两端,以中庸之道施于百姓,这就是为什么称他为舜的原因吧!”
第十章
孔子说:“子张问‘如何提升品德、辨别迷惑’。孔子说:‘那些与你观点相同的人,与你不同的人都难以察觉。’”
四、总结
《中庸》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本关于人生修养与行为准则的经典。它提倡“中和”之道,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衡与行为的适度。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在儒家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阅读《中庸》,有助于我们理解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