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手不释卷》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一、原文
顾炎武,字宁人,江南昆山人。少有大志,不事科举。尝游学四方,所至必访古迹,问遗老,搜求异书。其读书也,手不释卷,夜以继日,虽寒暑不辍。尝谓人曰:“士之读书,当以经世为务。”故其所著书,皆有关于天下之大计。
二、阅读理解题
1. 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人?
2. 他为什么“不事科举”?
3. 他是如何学习的?
4. 他为什么说“士之读书,当以经世为务”?
5. 他的著作有什么特点?
三、参考答案
1.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人。
2. 他不热衷于科举考试,因为他更重视实际学问和治国之道。
3. 他勤奋好学,手不释卷,日夜研读,无论寒暑都不停止。
4. 他认为读书不应只为了功名利禄,而应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治理。
5. 他的著作都与国家大事密切相关,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四、翻译
顾炎武,字宁人,是江南昆山人。他年少时就有远大的志向,不追求科举功名。他曾四处游学,每到一个地方,必定去拜访古迹,询问老者,搜集各种罕见的书籍。他读书时总是手不离书,日夜不停地学习,即使在寒冷或炎热的天气也不间断。他曾对别人说:“士人读书,应当以治理国家为己任。”因此,他所写的书,都是关于国家重大事务的内容。
五、总结
《顾炎武手不释卷》这篇文章通过讲述顾炎武勤奋好学、注重实践的精神,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学者和思想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不仅自己刻苦钻研,还强调读书应服务于社会和国家,这种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