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玲珑四犯(middot及越中岁暮闻箫鼓感怀姜夔原文及赏析)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玲珑四犯(middot及越中岁暮闻箫鼓感怀姜夔原文及赏析),卡了好久了,麻烦给点思路啊!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4 17:56:19

玲珑四犯(middot及越中岁暮闻箫鼓感怀姜夔原文及赏析)】《玲珑四犯》是南宋词人姜夔所作的一首词,题为“越中岁暮闻箫鼓感怀”,表达了作者在岁末时节,听闻箫鼓之声,引发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感慨。此词情感深沉,意境幽远,展现了姜夔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人生情怀。

一、原文

> 玲珑四犯·越中岁暮闻箫鼓感怀

>

> 云气西来,烟光万顷,风定江天如洗。

> 桥外数声,吹入黄昏里。

> 渔火点点,照见寒沙细水。

> 雁影参差,归梦几时归?

>

> 当年旧事重提起,怕问春波,犹记当时意。

> 烛泪空垂,灯花渐老,谁解凭栏意?

> 酒醒处,独倚危楼,望断天涯路。

二、词作背景

姜夔生活在南宋中期,一生漂泊不定,仕途不顺,常游历江南各地。此词写于越中(今浙江一带)岁末,正值冬日,箫鼓之声从远处传来,引发了他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和对现实处境的感叹。词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情感细腻,含蓄深远。

三、内容赏析

1. 开篇:景物描写,渲染氛围

“云气西来,烟光万顷,风定江天如洗。”

起笔便营造出一种空灵、辽阔的意境。云雾自西方而来,江面烟波浩渺,风停后,天空澄澈如洗,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宁静而清冷。这一段写景,不仅描绘了越中冬日的自然风貌,也为全词奠定了孤寂、苍凉的情感基调。

2. 中间:箫鼓声中的回忆

“桥外数声,吹入黄昏里。”

箫鼓之声从桥外传来,打破了这片刻的寂静。这声音仿佛穿越时空,唤起了作者心中尘封的记忆。“渔火点点,照见寒沙细水。”

夜色中,渔火闪烁,映照着寒冷的沙滩与细流,画面清冷而静谧,令人不禁联想到昔日的繁华与如今的落寞。

3. 结尾:抒发内心感慨

“雁影参差,归梦几时归?”

大雁南飞,象征着离别与思念。作者望着雁群,不禁思索:自己的归期何时才能到来?这里既是对故乡的怀念,也隐含着对人生漂泊无依的无奈。

“当年旧事重提起,怕问春波,犹记当时意。”

回忆往事,却不敢轻易触碰,怕触动心底深处的伤痛。春波依旧,但人事已非,曾经的深情与梦想,如今只剩下淡淡的哀愁。

“烛泪空垂,灯花渐老,谁解凭栏意?”

夜深人静,蜡烛流泪,灯火逐渐熄灭,孤独无依。作者独自凭栏远望,无人能理解他内心的苦闷与惆怅。

“酒醒处,独倚危楼,望断天涯路。”

酒醒之后,独自倚靠高楼,极目远眺,只见天地辽阔,却无一处可容身。这一句将全词的情感推向高潮,表现出作者对人生方向的迷茫与对未来的无限感慨。

四、艺术特色

1. 意境深远,情景交融

全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使读者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

2. 语言凝练,含蓄隽永

姜夔用词精炼,情感表达含蓄委婉,不直接倾诉,而是通过景物、声音、动作等细节传达内心世界,给人以回味无穷之感。

3. 结构严谨,节奏分明

全词虽为一首长调,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情感层层递进,最终达到情感的高潮。

五、结语

《玲珑四犯·越中岁暮闻箫鼓感怀》是一首极具艺术价值的作品,它不仅是姜夔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南宋文人精神世界的缩影。在这首词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漂泊者的心路历程,也感受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审美追求与人生感悟。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