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原创解读与赏析: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同志在1925年秋创作的一首词,以雄浑豪迈的笔触描绘了长沙秋景,并抒发了青年时期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革命志向。
全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意境开阔。作者站在橘子洲头,面对滚滚湘江、漫天红叶,不禁思绪万千。他感叹自然万物在秋日里生机勃勃,却也引发对“谁主沉浮”的深沉思考——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感慨,更是对时代变革的呼唤。
下片回忆昔日与同学们一起探讨国事、激扬文字的情景,展现了青年时期的豪情壮志。他们意气风发,胸怀天下,不惧权贵,敢于批判旧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最后一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更是一种积极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象征,表达了作者投身革命、改变时代的坚定信念。
这首词不仅是一幅壮丽的秋景图,更是一曲青春与理想的赞歌,体现了毛泽东早期革命思想的萌芽与激情。它语言凝练,气势磅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