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原文-可直接打印版】《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由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全书系统阐述了外感疾病(尤其是伤寒)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方法,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本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为《伤寒论》部分原文内容,适合打印阅读,便于学习与研究:
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4.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5.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6. 太阳病,发汗后,不可与柴胡汤,若柴胡汤证,必以他药先解其外,然后可与柴胡汤。
7. 太阳病,十日已上,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8. 太阳病,身黄,脉沉而细,少腹硬,小便不利,身有微热,此为瘀热在里,茵陈蒿汤主之。
9.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10. 太阳病,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而微,此为里虚,四逆汤主之。
阳明病脉证并治
1.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2.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手足冷者,可与小建中汤。
3.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不可下,宜猪苓汤主之。
4. 阳明病,潮热,大便溏,小便短,腹满而喘者,可与小承气汤。
5.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6. 阳明病,反不能食,胃中虚冷,当致吐蛔,宜理中汤。
7. 阳明病,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不可攻之,当温之,宜四逆汤。
少阳病脉证并治
1.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 少阳病,脉弦细,头痛,目赤,耳聋,胁下满,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者,小柴胡汤主之。
3. 少阳病,胸满而烦,呕吐者,小柴胡汤主之。
4. 少阳病,发汗则谵语,若下之,则悸而惊。
以上仅为《伤寒论》部分内容节选,完整版本包含六经辨证、方剂组成、药物配伍等内容,是中医临床的重要参考文献。
如需打印使用,请确保内容准确无误,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排版整理。本内容为原创整理,可用于教学、研究或个人学习,严禁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