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教案例:小故事《他敢说话了》】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表达方式。有的孩子活泼开朗,喜欢主动发言;而有的孩子则比较内向,很少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作为一名中班的幼儿教师,我常常会遇到一些“沉默”的孩子,他们虽然聪明、有想法,但就是不愿意开口说话。今天我要分享的这个案例,就是关于一个原本“不敢说话”的孩子,是如何在老师的引导下慢慢打开自己,勇敢表达的故事。
这名孩子叫小宇(化名),是中班的一个小男孩。刚入园时,他总是坐在角落里,很少与同伴互动,也不愿意参与课堂活动。老师提问时,他总是低着头,即使知道答案也从不举手。家长反馈说他在家里也是话不多,平时不太爱说话,家人也很担心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先观察小宇的行为习惯,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我发现他很喜欢画画,而且在绘画时表现得非常专注和投入。于是,我在课堂上特意安排了一些与绘画相关的活动,并鼓励他展示自己的作品。慢慢地,他开始愿意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画作,也开始在小组活动中轻轻说出自己的想法。
为了进一步帮助他建立自信,我在班级中设计了一个“每日分享”环节,让每个孩子轮流讲述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起初,小宇只是默默地坐在座位上,但我没有放弃,每次都会用眼神鼓励他,用温和的语气问他:“小宇,你今天有没有什么开心的事想和大家分享呀?”经过几次尝试,他终于鼓起勇气,用很小的声音说:“我昨天画了一只小猫。”虽然声音很轻,但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主动说话。
从那以后,小宇的变化越来越明显。他开始主动参与集体游戏,也会在老师提问时举手发言。虽然他的语言表达还不够流畅,但已经比以前自信了许多。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想法,也逐渐融入了集体生活。
通过这个案例,我深刻体会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成长方式。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和信任,找到适合他们的沟通方式,才能真正帮助他们走出“沉默”,勇敢表达自己。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场温暖的陪伴。愿每一个“不敢说话”的孩子,都能在爱与鼓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