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背影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背影教学设计,急!求解答,求别让我失望!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4 18:15:07

背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把握作者通过“背影”所表达的深情。

- 学习本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简洁与含蓄。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捕捉关键信息、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父爱的深沉与无私,增强对亲情的理解与珍惜。

-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凡细节,学会感恩与表达。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分析父亲“背影”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 难点:体会文中细腻的描写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感悟父爱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相关背景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标注不懂字词,思考“你印象中最深刻的父母身影”。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提问导入:“在你的记忆中,有没有一个特别的身影让你难以忘怀?为什么?”

- 引出课题《背影》,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写作背景。

2. 整体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感受情感基调。

- 提问引导: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哪些场景最令你感动?

3. 梳理结构(10分钟)

- 分段朗读,理清文章脉络。

- 制作思维导图,梳理事件发展顺序和情感变化。

第二课时:精读品析,深入探究

1. 聚焦“背影”(15分钟)

-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背影”的句子,进行圈画和批注。

- 讨论:“这个背影”为何让作者难忘?它象征了什么?

-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体会父亲动作、语言背后的深情。

2. 品味语言(15分钟)

- 选取典型语句,如“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他嘱咐茶房好好照应我”,进行品析。

- 分组讨论:这些语言有何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教师点拨:语言朴素却饱含深情,体现作者的反思与愧疚。

3. 情感升华(10分钟)

- 播放有关亲情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庭生活。

- 写一段话,描述你心中“最难忘的父母身影”。

- 小组交流分享,教师点评。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情感共鸣

1. 比较阅读(10分钟)

- 对比《背影》与《散步》《我的母亲》等亲情类散文,探讨不同作家表达亲情的方式。

-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背影”还是“陪伴”,都是亲情的具象化表达。

2. 课堂总结(5分钟)

- 回顾全文,强调“背影”作为情感载体的意义。

-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感受,学会表达爱与感恩。

3. 布置作业(5分钟)

- 写一篇以“我眼中的父亲/母亲”为题的小作文,要求结合具体事例,表达真实情感。

- 阅读朱自清其他散文,如《荷塘月色》《匆匆》,积累语言素材。

五、板书设计

```

背影

——朱自清

一、主要父亲送别时的背影

二、情感核心:父爱的深沉与无声

三、写作特色:

1. 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

2. 语言朴实却情真意切

3. 以小见大,寓意深远

```

六、教学反思(课后)

- 本节课注重情感体验与语言品味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共鸣。

- 在引导学生理解“背影”象征意义时,可进一步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增强感染力。

- 对部分学生在语言分析方面仍需加强指导,今后可设计更多互动环节。

结语

《背影》不仅是一篇记叙文,更是一曲深情的父爱之歌。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在文字中感受到亲情的力量,并在生活中学会用心去爱、去铭记。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